農村勞動力老化,年輕人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,大多背井離鄉,蝸居城市。這種“離農化”現象在農村比較普遍。有的農村大學畢業生、年輕農民工即使在城裡找不到工作,也不願意回到農村——鄉村為什麼難以留住年輕人?
  讀書改變命運,是農村學子堅守的信條。他們把在城市立足、過上城裡人一樣的生活作為自己的追求。農村青年不愛農村成了一種主導的情緒,他們認為“農村”是“落後”的代名詞,其內在精神與城市貼得很近,而與鄉村、土地隔得很遠。而當前的農村教育,無論在目標、體系建設還是內容設計上,都存在著強烈的“離農化”傾向。僅從教學內容上看,死摳書本,與農村、農業、農民缺乏聯繫,農村學生缺乏對農村的認同感,更不熟悉農業的基本知識。
  對於農村青年而言,讀書就是要走出農村,以離家鄉遠作為“出息”的標準,越有能耐越遠離自己的家鄉。
  “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,在那裡可以大有作為。”但是,目前農村給予年輕人掙錢和發展的機會太少,直接進入農村建功立業的幾率不大。
  一是農業比較效益低。市場經濟條件下,人員流動最重要的是根據其收益來取向。目前農民種地的收入太低,完全靠種地根本不能維持一個家庭的基本運轉。加之農村致富門路少,種糧的比較效益太低。與此同時,壓在農村年輕人身上的教育、醫療、養老等諸多負擔卻並未減輕。因此,跳出農門就成了越來越多農村青年最現實的選擇。
  二是農村勞動力相對過剩。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基礎的農業生產體系,使得現階段農業生產規模小,農村勞動力過剩,年輕人回鄉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能,也缺少發展的空間。
  三是缺乏發展必需的原始資本。在農村,雖然也有一些人扎根創業,逐步發展壯大起來,但是,從他們的成長歷程可以發現,他們中相當部分人都有外出打工經歷,先學到了一些技術,有了資本的積累之後,再回鄉創業發展。所以,年輕人要發展,首先還得走出去。
  近些年來,雖然新農村建設不斷提速,但農村環境整體並沒有根本改變。生活質量與城裡相比,差距還很大。
  鄉村的師資水平差、教學條件差是不爭的事實。大部分農民從小就沒有得到和城市市民同等水平的教育。因此,為了下一代能讀好書,將來能夠有出息,即使砸鍋賣鐵也要走出鄉村。儘管鄉村的交通、醫療、購物、通訊、養老等條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,但與城鎮相比,還是有很大差距。鄉村人不能像城裡人那樣,下班後去上網、進影院、唱卡拉OK或參加社區文化活動,他們的文化生活幾近於“荒漠化”。一些農民感嘆說:吃不愁穿不愁,一到天黑就發愁。目前農村文化生活貧乏的現狀,與農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形成強烈反差。一些鄉村打牌、喝酒、賭博蔚然成風。
  留不住年輕人的鄉村是沒有希望的。讓年輕人留在農村,激活農村人氣,推動農村發展,這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和關鍵所在。當前,只有真正下大力氣,留住村裡那些匆匆遠行的人,培育一批有知識、懂經營、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,使農村青年無論在精神上,還是物質上都有成就感和歸宿感,才能把農村變成美麗富饒、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樂土。
  因此,一方面要在堅持現有惠農政策前提下,繼續加大對“三農”的投入,在推動農村改革的過程中,讓留在農村發展的農民真正能致富。另一方面,要從體制機制著手,真正使農民成為一種職業而不是身份,拓展農村年輕人才成長渠道,使有能力的年輕人無憂無慮地留在農村。只有這樣,農村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。  (原標題:如果留不住年輕人 鄉村沒有希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p15eptdv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